热市场遭遇冷思考 商业模式成土壤修复关键-pg游戏官网登录入口

新闻中心
媒体关注 media focus
热市场遭遇冷思考 商业模式成土壤修复关键
2016-09-12 14:15 瑞恒茂集团

      我国土壤修复尚处于从“无”到“有”的初始阶段,商业模式尚不清晰。此外,与之前预估的万亿市场不同,一方面,“土十条”将风险管控作为核心,让市场回归理性。另一方面,“土十条”的主要指标,对土壤修复行业和企业提出更高要求。疑似矛盾的要求,让大家陷入冷静的思考。

  近几年,土壤污染问题频频在各地出现。天津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郑先强表示,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相对粗放,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部分地区土壤污染问题严重,并且正在对污染土地上的居民生产、生活安全造成严重的危害。

  与大气污染、水污染治理相比,土壤污染防治基础更为薄弱,历史欠账较多,如不能抓紧补齐短板,势必影响到土壤污染防治目标按期实现。未来一段时期,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既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

  万众翘首以待的“土十条”出台后,成为市场异常期待的“宠儿”,政府、企业已愈发习惯将土壤修复打造成展示环保决心的窗口,这使得土壤修复成为继大气污染、水污染之外另外一个充满蓬勃张力的市场。不过企业的热情和市场的无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现状:土壤修复遭遇三大困境

  在这个出现不过2年左右的市场中,百花齐放的热潮引发了大家对土壤治理商业模式的思考,新兴的产业、不完备的政策,到底存在哪些问题?中国环保在线人认为,主要存在三大方面的困境:

  首先,目前国内土壤修复的准入门槛较低,水平参差不齐,缺少针对性和专业性的行业资质认定。目前在国内开展土壤修复工程的资质要求是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资质。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周静也表示,在污染物治理项目管理机制上,我国还没有明确的资质和技术标准方面的相关规定,使得各地在环保项目招投标方面遭遇不少难题。

  其次,行业主要由政府主导,市场化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郑先强指出,在土壤修复领域政策、法律、商业模式仍缺位的状态下,我国土壤修复市场的商业模式尚不完全清晰,还是以工程和咨询为主,土壤修复产业融资渠道较为单一,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政府投资驱动。对于地方政府而言,由于经济增速放缓,财税收入面临放缓压力,土壤修复的政府资金落实问题难言乐观。

  最后,虽然在很多人眼中,污染土壤修复是环保行业的一块大蛋糕,但其实这项工程耗力、耗资,资金缺口巨大,目前,我国修复资金大多数来源于政府,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政府承担的修复资金所占比例达3/4。资金来源过度依赖于政府,特别是中央财政,缺少稳定的支付体系,就难以形成合理的盈利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土壤修复产业的发展。

  探索:走出去+引进来+八个“一”

  9月7日在湖南长沙举行的“潇湘环境(国际)论坛·2016暨第五届污染场地修复专家论坛”上,美国ist环保专家斯克诚博士分析:“未来五年,土壤修复市场将蓬勃发展,是土壤修复企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然而,在现阶段我们也面临着相当多的问题,企业在投融资、技术、市场等领域的投入关乎企业的生命力和事业长青。”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中国的土壤污染多样且复杂,在自主研发的基础上,我们也可以走出去,引进来,探索本国外企业成熟的技术产品和设备在中国应用的可能性,同时其污染修复治理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标准导则可以为我们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导则的制定提供借鉴。

  中国环保在线认为,为有效管控土壤污染风险,促进土壤资源科学利用,需要集中力量优先抓好影响全局、制约各项任务措施有效落实的基础性工作:

  一,绘制一张图,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二、出台一部法,加快推动土壤污染防治立法;三、形成一张网,建设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四、编制一个清单,开展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五、建立一个名录,建立地块开发土壤调查评估制度;六、实施一个工程,推动土壤环境风险有效管控;七、设立一个专项,保障土壤污染防治资金来源;八、落实一个责任,建立土壤污染防治多元共治体系。

  结语:找准商业模式,行业龙头受益

  在行业努力下,目前国内土壤修复的大部分设备已实现了国产化,技术瓶颈逐渐被打破。专家们认为,当前关键是找到一种市场化的商业模式,实现治理与收益权合一,从而使土壤污染修复行业进入常态发展的正轨上来。

  长期看,土壤修复在商业模式上应纳入更大范畴的生态环境修复中,其经济效益必须由其他环保和公用事业项目打包补贴。在这种条件下,以大资金、全领域、全技术、全国布局为特征的综合环境修复行业龙头有望崭露头角,利于承接体量大、难度高的重点项目,从而为土壤污染治理提供保障。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