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环保业界资深人士指出,在不设低价限制的情况下,企业为了获得项目,快速抢占市场,低价恶性竞争不可避免,上述环保上市企业负责人称,低价恶性竞争的结果要么是环境服务质量打折扣,要么是政府最后被迫妥协,接受涨价,亟须政府出台相关的规范,对这种恶性竞争的秩序加强管理。
貌似“夕阳产业”的房地产价格都快涨疯了,而传说中的“朝阳产业”环保项目的报价却只能一路下探。
据《关于遏制环保行业恶性竞争的提案》显示,2015年,我国市政污水及垃圾处理领域出现了恶性低价竞争的趋势。6月,新泰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报出48元/吨。8月,蚌埠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报价26.8元/吨。10月,高邮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报价26.5元/吨。12月,浙江绍兴项目以18元/吨的报价再度刷新了行业底线。仅仅数月时间,中标最低价从48元/吨骤降至18元/吨,降幅达到62%。
“野蛮人”“超越底线”“行业自毁”……面对低价中标竞争,环保业界纷纷吐槽。在环境商会会长赵笠钧看来,低价竞争愈演愈烈,与环保产业过热有很大关系。
环保商会的统计显示,环保产业在“新兴经济支柱产业”的预期下,近年开始“热”起来,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业并购重组加剧;第二,大型国有企业纷纷进军环保,包括中建、中铁建等“中字号”企业,以及重庆钢铁、杭州钢铁等产能过剩领域的企业;第三,资本市场看好环保产业。“曾经有资本界的朋友对我说,现在放眼看去,除了环保等少数几个有投资价值的行业,其他领域可能没有太多的投资机会。”赵笠钧调侃道。
自“十一五”以来,环保产业年均增速超过了15%。根据国家发改委统计,截至2015年底,环保产业产值预计达到4.5万亿元。环境商会统计,2015年国内环保行业并购案例约120起,涉及交易金额超400亿元。2016年开年两个月的时间内,环保并购案就有10起,涉及金额高达150多亿元。
尤其是一些新进入者,其中很多来自产能过剩的领域,所在行业下滑严重。他们进入环保产业后,即使拿标价格低,赚得少,但总体来讲还是能够减少亏损,所以更偏向于低价拿项目。另外,由于这类企业的体量都非常大,所以他们对环保产业的冲击也非常大。
“任何事情热了以后就会出现问题,这些问题可能需要时间消化,难免就会有一些失败的案例和做法。”赵笠钧曾如此分析为何低价中标会引起环保界的争议。
那么,一顿垃圾处理费用的合理区间应该是多少?关于垃圾焚烧项目成本,根据e20环境平台联合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发布的《垃圾焚烧发电bot项目成本测算及分析报告》发布的《垃圾焚烧发电bot项目成本测算及分析报告》显示,在自有资金内部收益率为8%,垃圾焚烧热值6500kj/kg,建设投资为4.5亿元的条件下,垃圾处理服务费单价约为65元/吨。若考虑应收账款周转期的财务成本,垃圾处理服务费初始单价将上浮至68元/吨。
更有甚者,不仅垃圾焚烧,污水处理领域最低中标价也呈现断崖式跌落,12月安徽安庆市城区污水收集处理厂网一体化ppp项目以0.39元/吨污水处理费震惊业界。“个别企业不计后果、竞相降价的跑马圈地行为,已经严重损害了环保行业的整体利益。”赵笠钧深感忧虑。
谈及恶性竞争的原因,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骆建华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透露,以垃圾焚烧为例,2010年之后,我国垃圾焚烧主体设备在国产化、成套化、标准化、运营维护等方面快速推进,环保项目的建设成本及运营维护成本也逐渐降低。由于当前多家企业在投标同一项目时,技术标评比差距并不明显,而商务标评分则成为脱颖而出的关键。“环保行业具有内部排他性,个别企业可能急于形成区域市场的进入壁垒,从而滋生了恶意低报价的非理性行为。”骆建华如是说。
正是基于此,在2016年环境商会提交的《关于遏止环保行业恶性竞争的提案》中曾呼吁,地方政府理性招标及加强监管。各级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应建立环境ppp项目的监管责任追究制度和企业退出机制。其次,明确强制和建议信息公开清单。环境服务涉及公共利益,地方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在招标阶段应留有足够长的预告期公布招标信息。此外,追踪监督重点环保项目。
而从市场竞争的角度看,具有规模和竞争优势的企业通过降价让利可以迫使没有能力的企业不能进入或者被迫退出,促使行业的净化和进化,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正面意义。而对于那些中小企业,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建议,要么进行技术研发、更新换代,要么降低自己的制造成本,要么寻求转型,只有这样才能逃出被兼并的命运。